要營養均衡,更要吃對食物、喝水適量

目前國人普遍有眼睛容易疲勞痠痛,胃腸脹氣,腰痠背痛,生理期不順,常感睡眠不足,皮膚長皺紋或老人斑,常常便祕,血脂、血糖、尿酸偏高等症狀出現,不少人也容易罹患感冒,肺炎,過敏性鼻炎,氣喘,甚至長瘤、致癌等。民國91年春節期間,國立交通大學有年紀四、五十歲的三位教授相繼過世,該校校長乃要求全體教職員健康檢查,同年8月經新竹縣東元醫院高級健檢中心檢查結果,受檢教職員235人中體重過重有五成,膽固醇過高有二成七,女性超音波檢查乳房異常有四成,癌症篩檢異常有一成等;同年10月該健檢中心針對新竹科學園區高階主管(一千二百名)及員工(三萬二千名)等高科技新貴健檢結果,發現四成六體重過重,三成一有高膽固醇血症,其他異常排行依序為脂肪肝、肝功能、心電圖異常。 這些半健康人若再加上缺乏運動,則可能誘發腦心血管疾病、猝死等不幸。

在醫藥學、食品學和營養學發達的今天,為何現代人還罹患這麼多病痛呢?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吃錯食物、營養過剩、運動量不足、及每天的疲勞未能當天消除等不當的飲食生活習慣所造成的。 因此,唯有注意平日營養保健,做好自我健康管理,方能擁有健康又美麗的身體。

根據個人的觀察,現代人偏好冰冷飲品,油炸、燒烤、辛辣的食物吃太多,嗜食寒涼食物,過食菸、酒,及喝水過量等「吃錯食物」的飲食習慣不勝枚舉,這些已嚴重影響身體的結構和機能,也是現代人病痛的主因。

一、營養均衡外,更要吃對食物

均衡飲食

衛生署建議國人的每日飲食指南是五穀根莖類三~六碗,蔬菜類三碟,水果類二個,蛋豆魚肉類四份,油脂類二~三湯匙,奶類一~二杯。 本人認為這份每日飲食指南只是營養均衡的大原則,重要的是還需要考慮到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食物的性味功能,況且三餐的食用時間也會影響到食物在體內的消化吸收和代謝路徑。 例如,同樣是食用漢堡,若早餐食用,其能量可被有效利用而變成活力來源;若宵夜食用,則大部分能量將變成皮下脂肪而導致肥胖。 因此,為了追求健康美麗,必須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,針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正確地攝取三餐,同時選擇合適的保健機能性食品,才算吃對食物,其具體做法如下:

1.早餐吃得好(營養豐富):以米飯為主食,可吃肉類,牛奶或乳製品,和蔬菜,水果;中餐吃得飽(但不太飽):除主食外,可吃魚肉,配合蔬菜,水果;晚餐吃得少(清淡):可吃蒸粥配合不油膩的蔬菜,水果,但還在生長中的學童可吃些易消化的魚肉類;不吃宵夜。

2.胃腸脹氣、氣喘過敏、生理期不順,血脂、血糖、尿酸偏高或癌症患者等半健康人或病人,應選擇有科學證據的保健機能性食品(例如薏仁及其加工產品),去除體內多餘水分和排除脹氣,以及調節生理機能,並發揮輔助醫療效能。

3.每天食物攝取總量的三餐分配比例是早餐二,中餐二、晚餐一為原則。

4.用餐前休息片刻,用餐時要專心,細嚼慢嚥。這樣不僅有益於食物的消化、胃腸內不產生脹氣,而且對臉部美容有很大的幫助。

二、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,每天喝水要適量

根據本人從民國87年11月至88年4月初步調查國內六所大專院校師生361人的結果發現:高達七成的師生喝水太多,而且大約七成的年輕女性已有小腹。 喝水過量不但會增加心臟和腎臟負擔,手腳末梢冰冷,甚至體型走樣。 一般而言,健康成年人每天總需要水量為每公斤體重30~45西西,其中實際需要補充的液態水分(喝水量)為每公斤體重15~25西西。 例如體重60公斤的健康成年人,每天需要補充的總水量約2,000西西(約八杯),若扣掉來自固態和半固態食物中含有的水分,以及食物中營養素在體內氧化燃燒時產生的代謝水,實際上每天大約補充1,000~1,200西西液態的水就已足夠。 液態的水包括白開水、茶水、菜湯、果汁、飲料、牛乳、啤酒、西瓜等水分含量超過85%的飲食物。喝水量自我管理的幾點建議如下:

1.找一、二天詳實記錄每天喝水量和排尿量的情形,以評估自己水分代謝是否正常?

2.水分代謝異常且腹部突出者,每天喝水量應限制在每公斤體重15西西,且每次喝水量不超過100西西;不要經常喝冷飲和冰品,儘量喝常溫白開水。

3.夏天和運動後流汗多,或感冒發燒時,需酌予增加喝水量,使一天的總排尿量不低於1,000西西,排尿次數不少於五次為宜。

4.痛風或結石患者,在發作期間應多喝水,但在症狀減輕後需配合其他療法,把喝水量減少以免增加心臟、腎臟負擔。

5.營養均衡前提下,三餐要清淡,並適量攝取薏仁、綠豆、冬瓜、或西瓜等可除濕利尿的食物和保健機能性食品。

江文章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名譽教授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